一、路在脚下
1986年的《西游记》,成为了不可逾越的经典。师徒四人,历尽艰难去取经。
差不多时候,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,华为和中兴于深圳成立。经历三十多个春秋,华为成长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设备企业,同城对手中兴通信则居第四。
一路走来,正如《西游记》主题曲所唱: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;迎来日出送走晚霞。一番番春秋冬夏,一场场酸甜苦辣。
中美双方是取经路上的搭档。美国有些像唐僧,中国则有些像孙悟空。
玄奘看悟空不爽了,就拿紧箍咒儿来念一念。但若没有悟空,这经也是取不成的。美国强在基础创新,是中国的师傅。中国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与制造红利,强在设计与整机制造。(科技)灯塔国与世界工厂的昵称,都并非浪得虚名。
谁是如来佛祖呢,就是全球老百姓!
谁是妖魔鬼怪呢?就是科技、工艺、成本上的各个难题。
王尔德说过:“除了诱惑之外,我什么都能抵抗。” 有时候,外表狰狞气势汹汹的反而不难对付,而看上去很顺眼的,却让你失去警惕。
图注:西游伏妖篇中的蜘蛛精
2020年,新冠不期而至,全球LOCK DOWN,全社会的生活方式了极大的变化,更加依赖数字技术。
美国百业凋零包括引以为傲的航空业与电影业,但信息科技业却狂飙猛进、一枝独秀,”FAANG”股价暴涨(脸书、苹果、亚马逊、奈飞、谷歌)。五朵金花的股价本质上是“科技霸权”+“美元霸权”+“数字霸权”的集中表现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苹果市值冲上了2万亿美元,而且供应链很长,包括大量芯片企业。
白宫大大加大了对数字经济的保护力度,也就是在“数字霸权”上投入加大,在传统的“军事霸权”上则投入减少。
在这个背景下,新冠中的5月和8月,作为中国信息科技领头羊的华为受到了新的限制,而且一轮比一轮来得严厉。如果没有新冠,也许情势不会发展得如此严峻。
从长期来看,很多人都觉得中美会陷入到“科技冷战"之中,这是有道理的。
未来形势如何?老兵戴辉大胆预测:新冠后的经济恢复期间,中美在信息科技高科技博弈可望有所缓和。理由如下:
5G本质上是中美科技战略合作的纽带,是个巨大的产业蛋糕,将全球电子和芯片业从负增长拉回上升曲线。如果中国没大力发展5G,中美电子产业就真的面临“脱钩”风险。
华为管道业务(基站和光等)在全球服务30亿用户,中兴有10亿用户,甚至包括了美国的农村,因为技术和投资原因,很难被替换掉。更何况,4G的生命周期会超长。上面讲到,取经路上,如来佛祖是全球老百姓,如果一个举动会大幅伤害全球老百姓,那么这个举动是不可持久的。
中国电子制造业只要没有大规模地转到海外(部分转移则不可避免),美国还是要依赖中国整机供应链和制造。过去十来年,中国锻造了成熟的智能手机产业链,也有了多个世界级品牌。老戴自己有亲身感触,第一款苹果手机的制造地就在我家一公里之内。我顾问的明锐理想搞SMT和芯片封装质量检测,最终客户就包括了苹果、华为、小米、特斯拉、比亚迪等众多企业。
中国疫情控制得好,制造业恢复得好。美国老百姓拿着补贴在家里“买买买”,当剁手一族。中国到北美的跨太平洋海运都订不到仓位,有两大系列产品供不应求。一是电子产品。去Bestbuy买笔记本电脑要先交钱,过两个星期才能拿到货。第二是核酸检测试剂和口罩。中国提供了全球需要的大部分口罩,还做成了时尚品!还有鱼贯而出的中国产口罩机。口罩比疫苗更现实。
图注:作者戴辉购买的搞怪口罩,中国制造
疫后的美国经济恢复则需要得到中国支持。中国有最大的中产阶级人口,在苹果手机、特斯拉汽车、好莱坞大片、迪斯尼、NBA、星巴克等美国商品上有极大的消费力量,更别说大豆等农产品了。巴菲特说:不要白白浪费一场危机。
总结一下:太平洋这么宽,容得下中美两家,中美和则双赢!
放眼华为的未来,敢问路在何方?——路在脚下。
路本来就是走出来的,而事在人为。
外部压力是危也是机,关键是寻求破局与转型。
正如《一生所爱》歌中所唱:苦海,翻起爱恨;在世间,难逃避命运;相亲,竟不可接近;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。
图注:网络中爆红的《大话西游》
二、5G和6G要发展,中美缺一不可
1、中国和美国,在5G上更多是战略合作关系
4G之前,中美是战略合作的。
2007-08年,重新定义的智能手机+APP STORE模式诞生,信息技术大跃进,为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兴注入了巨大的力量。
中国公司全球铺设信息管道,到了最偏远的区域,黑山白水四处奔忙,MADE IN CHINA的手机卖到全球,手机替代了固定电话,成为了主要的联系工具。
美国的的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则席卷全球,硅谷工程师在办公室敲敲键盘就行了。还有两大手机操作系统,成功建立了“数字霸权”。之前并没有这个玩意儿。
中美联袂,为即使最偏远区域的人民,极大地缩短了数字鸿沟。
通信成为了人的基本权力。已经无法想象,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是怎么过来的。让你坐时光飞船回到过去,做皇帝,你干嘛?估计大家会不同意,没有大片、电子游戏、音乐、小视频,这日子咋过!
全世界都进入了数字时代。01年我去印度,只有0.3%的电信渗透率,农村里就是“交通基本靠走,治安基本靠狗,通信基本靠吼”,与我老家农村80年代一模一样。而现在的印度,无论多么偏远,老乡们都可以享受手机通信和互联网服务。
2018年以后,智能手机发货量下降带来了激烈的博弈。
一方面,该有手机的人基本都有了,手机质量也越来越好,用三五年都不成问题,老百姓懒得换手机了。2018年开始,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负增长。
4G手机用14/16nm的芯片工艺就绰绰有余了。所谓7nm和5nm工艺,找不到大的市场支撑,就成了“屠龙术”。
因此,如果一直停留在4G时代,全球电子业都缺乏成长的动力,全球电子产业负增长,相互死掐就难以避免了。
只有5G起来,才能解决这些产业矛盾,中国完成使命
而5G要做成,非得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率先成功才行。中国不努力,5G徒伤悲。
去年5月,中国政府发放了四张5G牌照,大建5G。这就是做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蛋糕,产业盛宴。2020年,又启动了“新基建”,大搞5G、云计算等。好比2008年大建高铁和基建,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恢复的动力。
从小米采用高通芯片推出了1999元的K30之后,5G手机价格自由落体,千把块机型层出不同。以中国市场为主,全球卖出了8000万台5G手机,5G换机潮已经来到了。
苹果的5G换机市场启动,将从即将发售的iPhone 12开始。苹果市值冲上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亿美元。高通的4G专利即将过期,现在又可以全球征“高通税”了。
手机产业链很长,5G手机使用的芯片数量又大大超过了4G手机。因此,不仅带动了美国的芯片产业链持续成长,中国芯片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空间而群体崛起。
所以说,在5G上,中美再次成功战略合作。
表面上看上去炮声隆隆,一点也不和谐,但身体才是最诚实的!!
2、5G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迫切需要进步,无人驾驶是重头戏
回头看历史,3G上,苹果找到了智能手机和APP模式,所以4G大获成功。没有3G的磨难,也不会有4G的大爽至极。
如果中国不能在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上获得突破,那6G就真的不用费力做了。全球电子业会在10年之后(也许还不用那么久),再次陷入负增长局面。
今年,5G Release 16协议冻结,车联网V2X协议获得了大的进展。举个例子,以后车子和车子之间可以直接用5G通信(V2V),即使没有5G基站信号覆盖也可以。
特斯拉临港工厂的建立,使得MODEL 3的价格大降,特斯拉股价飙涨得让人怀疑人生,钢铁侠马斯克笑得合不拢嘴。这是苹果“美国创造、中国制造”模式的翻版。未来5G也能对无人驾驶有所帮助。
华为大规模进入到电动汽车领域,在无人驾驶(AI)+5G上正在努力。
华为宣布了激光雷达方向,目标是大幅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。如果激光雷达的成本可以从一度高达几万美元降低到几百美元,就可望引爆无人驾驶产业,这是全球业界都在热切期盼的。特斯拉没有用激光雷达。
3、未来的6G,又是中美战略合作的巨大契机
6G主体还是地面通信系统。马斯克推动的卫星互联网星座是伟大的创新,但毕竟流量还是太小,终端太大(天线有比萨饼大小),且无法穿透室内,所以主要还是服务超级偏远的区域的家庭宽带接入,以及为无线基站做回传(backhaul)。
在服务全人类信息化过程中,在6G领域,中美也是可以共同推进的。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力量,又承担了首发6G的责任。
华为创新研究院院长徐文伟最近有个很重要的报告《后香农时代,面向数学的十大挑战问题》,就是关于6G的基础技术研究。
科技老兵戴辉毕业于东南大学,那里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,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也来自这里。
图注:作者戴辉于未来网络谷,当时天下太平
三、华为5G系统,可望未来有转机
1、管道业务是华为的业务基础和成功关键
华为的业务大致分为“云、管、端”。其中管道业务是华为的业务核心,卖给运营商和政企客户。所谓“端”则是手机等2C的消费者业务。
如果管道业务可以持续,华为就可以生存下来。
华为是从有线起家(C&C08等),但是是在无线网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,而乌鸦变凤凰,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。有线的未来是有限的,无线的未来是无限的。
关键转折点是在本世纪初,西方公司集体转向3G的时候,华为坚持大作特作老百姓真正需要的GSM。科技老兵戴辉有幸参与创造了历史。作为曾负责GSM的移动国际总工,我在04年敏锐地看到了GSM的成长机遇,于马尼拉孤身拓展出大城市整网搬迁的市场进入模式。这使得华为从全球3G迷雾中率先脱身出来,迅速投入做GSM。华为由于在全球GSM网络占领了巨大的份额,所以在08年之后启动的3/4G升级上获得了丰厚的盈利。
运营商沦为管道公司,卖的是流量。华为、爱立信、诺基亚、中兴、三星、思科、华三、Ciena等则为其提供“铁皮”。运营商很苦逼,于是引入白盒子技术带来竞争以降低成本,有SDN与OPEN RAN两大方向。
2011年以前华为强调:聚焦主航道,聚焦运营商管道业务,运营商管道业务是航空母舰。
其他业务都是护航舰艇。做芯片,是为了让管道产品更有竞争力;做定制手机,是为服务运营商发展3G/4G业务;做IPTV,是为了撑大带宽需求;做BOSS软件,是为了更好对运营商服务。
2011年之后,重建了企业业务BG。核心是路由器和交换机,这也是管道业务。只是客户拓展到了政府与企业,不再局限于电信运营商。华为的云计算业务也是从企业业务BG的IT产品线发展而来。老兵戴辉也参与了这个重建过程。
管道业务是2B的销售,并不直接卖给最终消费者(2C业务)。都是交付给客户,是客户的资产。供应商不参与业务运营,更没有对数据的控制权。
核心网络与网络安全相关,存有敏感用户数据(用户通话记录等),由运营商拥有和控制,核心网好比大脑。无线网络(基站)则只是透明通道,好比嘴巴、眼睛和耳朵。
2、华为管道产品服务全球30亿用户,需要持续维护
华为管道业务服务全球30亿左右用户,中兴服务10亿左右,甚至包括美国的农村。无论是投资还是技术因素,基础电信网络不是想换就能换的。维护和升级,是需要持续投入的。一旦停止服务,网络若是瘫痪瘫痪,老百姓就沸反盈天了。
2018年4月遭受制裁后,中兴通信就地卧倒,“休克”其实是最明智的应对策略。因为谁也无法承受那么多全球网络失去服务带来的压力,最终罚款了事。
去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进行限制之后,持续给予华为90天的维护器件采购宽限期,也是因为需要华为来持续维护全球基础电信网络。
3、华为紧急生产和库存管道芯片
管道产品芯片是华为第一优先保障的。
今年3月份路透社放出消息,台积电可能对华为的供应限制。华为已经开始全力就管道产品的核心芯片进行备货。
今年5月份限制措施来之后,华为更是紧急生产管道核心芯片。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都积极地协调了不少产能。
今年8月份限制措施来之后,华为再次紧急外购芯片。
每次限制时都给出了一个宽限期,这也说明,美国的目的是限制华为发展,而不是坊间传说的一定要杀死华为。
华为的管道产品芯片可以坚持较长时间,据说5G基站可以坚持供应到明年年底。“地主家”也有余粮。
华为市场份额颇大,市场存量大,可以持续收取服务和维护费用,利润率高。
这使得有一段时间,也有足够资金,可以进行周旋,以争取生存空间。
这里分三部分预测华为业务的发展:无线网络、核心网络、承载网络。
4、无线网络:5G基站芯片可望找到解决方案
4G是未来几年里的主流需求,中国移动刚又集采了4G基站。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曾表示,4G网络至少还能用10年,绝不会下达降低4G速率指令,4G网络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。
无线网络覆盖很复杂,5G基站要用好,5G手机要用好,都需要华为的存量4G来做技术上的配合。
华为和高通关系缓和,有助于突围。华为和高通签订了专利授权协议,争议结束,华为支付18亿美元给高通,主要是手机上的“高通税”。
华为5G基站的供应链大概率是可以持续的,未来可望找到基站芯片供应的长期解决方案。
可能的解决方案有三:台积电获准继续生产芯片、采用高通芯片、和INTEL一起开发芯片。
5、OPEN RAN作为5G白盒子方案,进入视野
毫无疑问,高通是美国在无线基础设施上最重要的产业力量。
在早年的CDMA时代,各家(包括华为、中兴)用的基站主芯片,都是高通提供的。美国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,失去了朗讯和摩托罗拉移动通信,但是高通成为三大3G技术的IP授权方。
5G上有重划格局的机遇,美国希望重新进入分一杯羹。
OPEN RAN作为5G基站的白盒子解决方案,也因此进入大家的视野。高通和INTEL在做5G基站芯片。
未来可望有其他厂家,如联发科等进入市场。联发科是当年GSM手机芯片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始作俑者,山寨机就是一种白盒子产品。
中国移动倡导了O-RAN产业联盟,希望引入新生力量,降低设备整体投资。运营商现在也挺苦逼的,要开源节流。
诺基亚因为5G份额太小,完全自研不合算,之前用FPGA饱受非议,所以加入OPEN RAN阵营,降低研发成本。三星作为后来者,也加入了。这两者最近都获得了一些5G市场。
日本有了全球首张OPEN RAN运营商——乐天,采用老牌电信设备商NEC做的OPEN RAN基站。连印度和越南都扬言做出来了。
国内则有佰才帮、震有、海能达、京信、芯通等新兴5G产业力量。
工业强国德国已经发了70多张专网5G频率使用许可证,华为也申请并获得了一张许可证。未来工业企业(奥迪、奔驰、巴斯夫已经获批准)、大学、园区可自行建造5G专用网络,OPEN RAN在这个场景是可以用的。
OPEN RAN在移动运营商市场的应用效果和网络质量如何,则需要时间来观察。与原有传统供应商的4G网络之间的切换,可能会是一个技术难题。
华为、爱立信、中兴三大移动设备商,未加入此阵营。未来也可能变化,就好比华为最初不做SDN(网络白盒子),后来又加入战团。
6、核心网和云:软硬件解耦,不依赖于芯片供应链。INTEL为何恢复供应?
核心网由C&C08衍生而来。固定核心网市场越来越小,移动核心网规模越来越大。我家里都没有座机了,人手一个手机。
C&C08时代的核心网是软硬件紧耦合的。而现在核心网已经全面云化,运营商是软件和硬件分开采购的。
华为主要做核心网软件,不依赖于芯片。这个逻辑,同行中兴,以及新兴的震有等中国产的核心网软件,也是一样的。
因为核心网上面不需要生态,所以适配了X86和ARM两种CPU。运营商直接就服务器进行竞标,联想、浪潮、华为、华三、宝德、DELL、HP等各家都参加。
这个逻辑,对云计算业务也同样适用。公有云的核心竞争力是软件,硬件在必要时可以在市场上采购通用服务器,X86或者ARM。
美国担心X86在数据中心市场被ARM彻底颠覆,而这就是INTEL/AMD恢复供应的核心动力。
CPU的发展历史是很惨烈的。X86通过云计算颠覆了IBM和SUN,而ARM则在移动终端上颠覆了X86。
业界有句话:INTEL老是担心ARM抄他的后路,ARM又担心RISC V抄他的后路。RISC V是开源的芯片架构,目前在物联网和嵌入式领域发展较快,中国又是主战场。
倪光南院士曾表示:云计算实现了解耦,可以更好引入国产的软硬件。
INTEL主导的X86架构,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上占领95%的市场份额。AMD是获得了X86的授权。云计算本身是基于X86发展起来的,并颠覆了IBM和SUN等的小型机(其实是大型计算机)的架构。
X86在服务器市场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是ARM架构CPU。基于ARM CPU 的云计算业务发展甚快,并在迅速侵吞X86架构的市场份额。不仅是核心网,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、智慧城市、SAAS等都在这个方向做工作。MARVELL、高通、华为鲲鹏、飞腾前赴后继在这个领域奋斗。美国的GOOGLE、AWS也做在ARM CPU。国内做ARM芯片还有不少公司,也可能在未来进入这个领域。
中国发力新基建,云计算获得巨大的增长,又是一个巨大的蛋糕。阿里、腾讯、华为是TOP 3。UCloud(优刻得)第一个采用KVM自主可控虚拟化引擎,在中国上市,金山云在美国上市,百度智能云则着力AI。亚马逊与微软Azure双巨头也在中国发展。云手机、云电脑、云游戏的概念在发酵中,老戴顾问的企业京华科讯也参与了其中。
7、承载网络:可以生存,谋求突围
光传统、数据通信、接入网(主要也是末端光接入)等。传送网依靠为基站提供回传(BACKHAUL)与家庭宽带,发展迅猛。最重要的是光传输,这是高锟先生1966年发明的。
光传输中最核心的光电子芯片不采用硅晶圆(所谓7nm和5nm都是指的这个工艺),而采用了其他的工艺,华为在英国剑桥和武汉自设了芯片工厂生产,突破限制有望。
承载网络上的一些芯片(如路由器的协议处理器)受限,想必已紧急生产并库存。和手机要求的极致低功耗不同,这里的功耗问题小一些,因为是插电使用的。听说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都在打造“非美化”生产线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希望能早日搞定40nm/28nm的非美化晶圆生产线。
四、基础研究任重道远,企业与科研机构需要深入合作
日本的电子产业,从废墟上起家,是通过工程和应用创新,从晶体管收音机开始腾飞。日本在受到压力之后,成功转型基础创新,在电子制造装备(如蒸镀机等)和材料领域(如光刻胶和高纯硅片等)居全球翘楚,并出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。
尽管日本运营商没采用中国产5G,但是保障了中国芯片和显示屏生产的供应链,没有断供,值得点赞。
改革开放40年,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主要也是工程和应用创新。最近两年,大家深刻认识到,必须进入基础研究了。
2019年我在北大听了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的报告,讲述从创新1.0发展到创新2.0的理念,他呼吁广泛合作,一起基础技术创新。
板凳要坐十年冷,烧不死的鸟是凤凰。企业与科研机构,都在同一条船上。当然,中国也要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突破方向。
有道是:
漫天星光沿途播,长路尽处有灯火。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